
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翻译赏析 1
原文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注释:
- 竹外桃花三两枝
 - 
这句描绘了竹林以外的桃树盛开的景象。"春江水暖鸭先知"中的"鸭"指的是水中的鸭子。这句诗通过描绘桃花的开放,暗示着春天的气息正在逐渐显现。
 - 
春江水暖鸭先知
 - 
这一句是诗的情感表达。"鸭子在水中游戏,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。"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,还带有一种情感色彩,暗示着人们通过观察发现春天的氛围。
 - 
蒌蒿满地芦芽短
 - 
沙里 clauses 的意思是指长出嫩芽的芦笋。这句诗描绘的是芦苇在江水中发芽的场景,这种自然的生机令人向往。
 - 
正是河豚欲上时
 - 这一句则是诗人对“河豚”这一形象的推测和联想。"河豚欲上"意指河水正在涌动,而此时"河豚"正要逆江而上,回到大海汇入江中。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动景象。
 
诗意解读
这首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是一首描绘春天江南景色的诗歌。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,将自然界的生机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- 竹外桃花三两枝
 - 
这是诗中最为传神的部分之一。竹林之外的桃花已经绽放,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气息。这种开放的姿态给人一种和谐、生机勃勃的感觉。
 - 
春江水暖鸭先知
 - 
通过“鸭子在水中游戏”的画面,诗人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。"鸭子最先知到江水回暖",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情感共鸣。
 - 
蒌蒿满地芦芽短
 - 
这句诗描绘的是芦苇在江水中发芽的形象,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。芦笋的嫩芽暗示着春天的植物生长。
 - 
正是河豚欲上时
 - 最后一句“河豚欲上”进一步深化了诗意。"河豚"是古代的鱼名,但现代人将其称为鱼类。"河豚欲上"意即水流即将到达它的所在处,这与春天水暖的特点相符。
 
苏轼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,将春天江南的美景表现得极为传神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描绘了人们在春江中共同探索自然、欣赏美好景象的场景。
诗意赏析
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以"竹外桃花三两枝"为起点,层层递进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:
- 竹外桃花三两枝
 - 
表现了桃花开放的美丽景象,暗示着初春的生机。
 - 
春江水暖鸭先知
 - 
描绘了人们在江水中寻找温暖和生机的小动物(即鸭子),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情感共鸣。
 - 
蒌蒿满地芦芽短
 - 
通过芦苇发芽的形象,描绘了江中生长的生机勃勃景象。
 - 
正是河豚欲上时
 - 最后一句对“河豚”这一形象进行了诗意的推测,暗示了春天的水暖现象,以及人们在春江中的共同体验。
 
苏轼的诗风清新自然,情感真挚感人,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。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江南春景的美好,也传达了作者与人民共同探索自然、共筑和谐家园的情感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